好文好圖用作善意分享。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必當刪除。連絡電郵: geegeelooloo@gmail.com

4/17/15

求同與求異 (廖麗珠提供) (04/17/15)

文:康哲行(2005/7/12)

人類有求同與求異兩種本能的欲望,例如:兒童看到哥哥有的東西,他也要同樣的一份;媽媽給他理了一個和同學不一樣的頭髮,便不敢上學,這些都是求同的例子。每人分兩塊糖,弟弟會找各種藉口多要一塊;媽媽給他買了新鞋子,就巴不得到班上去炫耀一下,又都是求異。

作者舉出兒童的例子,表示「求同與求異」是一種先天的本能,不是由後天學習而來。至於成人,也同樣有求同或求異的慾望,就包含了先天和後天的成分。求同常源於普世價值的考量,求異則常是冒險的人生。例如,窮人和下智者永遠在求同,探險家和賭徒則永遠在求異。

人都想發財,那是求同還是求異呢?該又是求同,也是求異吧!

窮人想發財是求同,富人想富上加富則是求異。人性是:不如人時就求同,並駕齊驅後就求異。

求同與求異既然是人類先天的本能,就人人都有,你我也不例外。但是,求同與求異既是人性、也是人慾。你以何種方式展現它們,端看你是凡夫俗子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所以,見賢思齊是求同,同流合污也是求同;展現個體獨特的理想是求異,倒行逆施也是求異。

求同與求異是人類「積極」的本能,它既是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,也是一種破壞的力量。所以,求同與求異的結果可以大好,也可以大壞。人類的文明源於這種積極的動力,但它同樣也可以導致戰爭與毀滅。

人類另外還有一種「消極」的本能,那就是:不求同、也不求異。例如「怠惰」與「拖延」,它們經常表現在「好逸惡勞」或「好易惡難」的行為上。它們的出現與求同、求異的本能取向正好相反:它們是不求改變,只是「原地踏步」。

當然,道家高人那種和光同塵、遺世而獨立,也是不求同與不求異的表現,但那是主動的、自發的,不像「怠惰、拖延」是被動的、不自主的。

相對於道家消極的的含玉而隱,佛家和儒家則是較為積極:佛家要「度盡蒼生」是求同,而儒家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是求異。

以佛、儒的立場來詮釋求同與求異,已超出凡夫的本能慾望,而是一種理性認知。所以,求同的最高境界是自身與天地德性的融合;而求異又是展現個體獨特的天命。這些都遠超出人類的本能,個人必須以極大的毅力去「實踐」,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有所成就。否則,又和一個到臨終才覺悟的凡夫何異?仍然是徒呼負負,虛度了寶貴的人生。